学校概况

学校简介

衡阳市第六中学坐落于衡阳市蒸湘区衡祁路风景秀丽的青化山上,是一所老牌市属重点完全中学、首批市级示范性高级中学。学校始建于1941年,其前身为国民党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杨森将军创办的“湖南私立建德中学”,经数次搬迁、屡经兴废后迁于现址,1951年改为现名。七十多年来,历届学校领导和教职员工不断开拓,勤勉工作,创造了享誉衡阳的辉煌成绩,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优良的办学传统。

学校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我国开创人口教育的全国十所中学之一。近10多年来,学校先后获得湖南省体育工作先进学校、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单位、省安全文明校园、省优秀高考考点、衡阳市二星级文明单位、市教研教改示范校、市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示范校、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市优秀学校、市综合治理模范学校、市德育常规管理先进单位等数十项荣誉称号。

学校规划科学,布局合理,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分开,建筑风格统一,功能齐全。校园绿树成荫,环境幽雅。学校现有在校学生2200余人,42个教学班,其中初中12个班,高中30个班。现有在职教职工162人,其中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59人,衡阳市学科带头人1人。学校占地51亩,建筑面积4万㎡,教学设施完备,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办公楼和实验楼,可容纳600名住校生的学生公寓,可容纳800人就餐的食堂以及高标准化的塑胶田径运动场。

学校有体育和科技教育两大特色。1999年学校被列为“湖南师大体育学院实验学校”,进一步拓宽特色教育路子。1997年和2000年学校运动员参加省“八运会”和“第三届青运会”获九金五银,其中学生肖劲宇一人独得四枚游泳金牌。2015年,两名学生获衡阳市“十运会”金牌。2000年校女足参加省中学生足球赛获第二名。近十多年间,校篮球队获市中学生篮球赛冠军6次,亚军4次,校田径队获市城区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名5次、第二名4次,学生个人项目获冠军78个,共有52名体育特长生被大学特招或录取。学校曾被评为湖南省“群体工作优秀学校”和湖南省贯彻《中学生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

学校重视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活动,配备专门的科技辅导老师。科技辅导老师曾被省教育厅、省科委评为“优秀科技辅导员”,学生“三小活动”(小制作、小论文、小发明)作品在市级获一等奖8项、二等奖12项,学生科技作品曾获省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五项,2000年学校被评为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先进单位。”

近几年,学校继续加大建设力度,优化育人环境,提高办学品位,特别是2011年与衡阳市一中合作办学以来,借助省示范性高中的优质教育资源,创办了“青化山班”,在招生、教学、教研、检测等方面实现了资源共享,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教育教学质量获得长足发展。2012年学校获衡阳市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进步奖,2014、2015年连续两年被评为衡阳市市直中小学德育常规管理先进单位,2015年被评为湖南省安全文明校园。2015年,学校正式加入衡阳市一中教育集团,成为副理事长单位。现在学校全体师生正发扬一中教育集团“努力创造奇迹”的校训精神,贯彻“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办学思想,内抓管理,外树形象,朝着争创衡阳市一流名校目标迈进。


风起湘江——湖南省衡阳市第六中学校史

一、初局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抗日烽火正炽。国民政府对全国战区作了重新划分,四川将领杨森担任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七集团军总司令,驻兵湖南。杨森祖籍衡阳,遂派人来衡阳联宗。为了扩大在衡阳的影响,培养己用人才,决定创办一所中学。

  1941年杨森出资购置水田一百亩,以其产出作为办学基金,令其族侄杨锦云筹办“湖南私立建德中学”,并令本集团军第二十军军长杨翰才协助,完成具体办学事宜。杨锦云,衡阳人,北京政法学院毕业,有胆识,多能力,接受委托后,立即积极开展筹建工作,1942年湖南私立建德中学呈给湖南省教育厅备案,批准建立,杨锦云被委任为该校校长,至此建校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时校址选在衡阳县北分湾塘朱氏祠、祝氏祠,校本部在朱氏祠。聘请杨纯山为教务主任,杨文轩为训育主任,杨森总部驻衡阳留守处副官汪某(名字已不详)兼任学校事务主作,教员多是杨森所部军官。

  1944年日寇入侵衡阳,我抗日民众与敌展开浴血苦战,不利,遂被迫撤离。鉴此,建德中学不得已停办,直至抗战胜利后才得以恢复,但此后校址屡次变动,先是在衡北涫町刘氏祠、何氏祠上课,后迁入衡阳市黄茶岭珠江桥,以原华成工厂为校舍,赁屋开学。1948年租得丁氏祖山——丁家牌楼凤形山为校址,在山上兴建了平房六间作教室,耳房六间他用,二层小楼一栋,楼上作教师办公室兼住房,楼下做礼堂兼食堂,可容纳两百人开会或就餐,因其仓促,未及装修,甚为简陋,落成后,师生顺利迁入,平稳开学。

  1946年,改聘易昌淦为教导主任,何异贤为总务主任。1949年黄季度继易为教导主任。后刘子直继黄为教导主作。刘子直系民革成员,解放后调民革湖南省委任职,教员程辅华是民革湖南省派驻建德中学的代表,教员刘一宇是烈士刘愈的儿子,解放后任该校副校长,女生辅导员陈克玲系中共派驻在建德中学的地下党员。在党的领导下,学校进步思想氛围浓郁,影响和带动了一大批进步学生。学生周广等人出版进步刊物《新生旬刊》宣传革命思想。学校政治空气为之大变,明显左摆。时衡阳市国民党当局对该校教工及学生举动颇为注意,湘南特务头子唐特生企图以兼课为名打入学校遂行监视。学校进步力量在地下党的领导下,巧妙地同特务周旋斗争,不断发展壮大。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国民党统治瓦解,反动势力纷纷溃退,杨森去了台湾。解放后,作为学校办基金来源的水田被政府没收,参与土改。学校没了经济支撑,发展维艰,几乎停顿,后经衡阳市人民政府呈请湖南省教育厅批准,接管过来。衡阳市人民政府市政(52)字第1393号令称:“奉省教育厅指示,建德中学改为公立”。

  1952年9月29日,衡阳市人民政府委派时任衡阳市第一中学副教导主任、民盟衡阳市委组织部长皮心轩为建德中学代副校长,不久转为正式副校长。

  10月1日,皮心轩前往学校正式接管。11月11日,湖南省教育厅正式下文,改建德中学为衡阳市第六初级中学。

二、新局

  私立建德中学被政府接管之时,学校教学设施十分简陋,几乎没有运转资金,发展甚为艰难。六间教室破旧不堪,二层楼房摇摇欲坠,仅有的一架显微镜失了高倍镜头,仅有的七瓶化学药品均已失效,百把本残破图书不堪使用,土坪球场只有半副篮球架。只有六个班级,班级人数最多不足五十人,少的仅十几人甚至只有几人。

  在党的领导下,皮心轩率领全体教职员工,自力更生,力争外援,战天斗地地投入建设之中。

  首先整顿班次。把原先的第十七班改为衡阳市第六中学第一班,把其他人数较少的班次学生分别转入别校,然后新招三个班,当年学生总数达一百九十七人。

  其次整修和新建校舍,把原来的危墙换掉,检修漏瓦,并为所有的窗户装上玻璃。呈请市人民政府拨款,新建三栋教室,一栋可容五六百人开会用的礼堂兼食堂。一栋教职员工宿舍,把破旧的教学楼改建为办公室、教研室。

  其三加强学校管理,推进改革创新。组织教师学习凯洛夫的教育学,实行五个环节教学法和红领巾教学法。以教研组为单位,吃透教材,研讨教法,集体备课;要求所有的青年教师上课前先试教;重视对学生的辅导,学生早晚自习皆有教师下班。

  其四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上好政治课,尽可能地利用教材内容进行品德熏陶。加强团体队活动,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强与社会的联系,皮心轩同志以此被聘为团市委讲课员。

  其五添置大批图书,组织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并举行读书会,畅谈读书心得。

  其六组建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彰显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特长,培养学生爱好。

  其七重视文体活动。扩建原来的运动场,新修一个标准的足球场,五个篮球场,五个排球场,配备相应体育器械。要求全体教师参加学生晨操,起模范作用。每两周组织一次周末文艺晚会,活跃校园文化,丰富学生生活,推动相关课外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经过近二年的努力,学校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在当时中学中名列前茅,名噪一时。1960年上期,学校由原来四个班增加到十三个班,学生由一百九十七增加到六百多人,至此初具规模。

三、扩局

  1960年8月底,丁家牌楼校址被衡阳地区委员会征用,衡阳市第六中学被迁到市内青龙山(文革中被改为青化山),市人民政府拨巨款五十万元新建教学大楼两栋,共有教室二十四间,办公大楼一栋,可容纳两千人开会用大礼堂一栋,此礼堂一年后才竣工,不久又兴建教职员工平房宿舍两栋,这些建筑都是苏式模样,柱大墙厚,感觉甚为稳重,其建筑总面积达一万八千平方米。

  为了加强对学校的领导,党派市教育局副局长李兆璜担任校长。时正搬迁伊始,工作千头万绪,十分繁杂艰巨。李兆璜抓住基层和教学两个关键环节,两手都硬。基建方面做好工程清尾工作,砌上简易围墙以保校园安宁。教学方面对教师提出了“三球观”,他要求教应争当名师,名师像篮球,大家抢着要,千万莫当“排球型”教师,到处被人挡架,更莫做“足球型”教师,被人踢来踢去。对学生提出“因学敏求”的要求,强调苦学巧学。经过艰辛努力,在新校址上学校迅速安定下来,党的教育方针得到进一步落实,教育质量有很大的提高。

  1963年学校得到进一步发展,设置了政治处,至文化大革命前夕,学校已发展到初中二十五个班,高中两个班,从此成为一所完全中学,在校学生达一千五百余名,成为当时衡阳市最具规模的学校之一。

四、逸局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与其他学校一样,学校很是乱了一阵子,图书仪器、窗户玻璃、学生档案荡然无存。其时派性斗争日烈,学生在这次派性斗殴中被打死,引起巨大反响。稍后市工宣队进驻学校,秩序稍有稳定。1970年衡阳地区氮肥厂党支部书记邹济民被任命为学校党支部副书记,革委会主任。他注重实干,采取切实措施让学生收扰散漫心思回到学校中来,回到课堂上来,学生躁动心境得以平和。他带领全校教职员工自己动手,安装自来水管,设法取得附近五五四部队的帮助,修筑水泥球场,架设一座教学楼通后山的天桥。邹济民的才能与实干得到当时师生称颂。

  当时学校随社会大势把班级改成连队,全校共七个连,每连三个排或四个排,排相当于班,文革后才把排改成班,重新从第一班算起,故在市六中校史上有两个初一至七十三班,两个高一至高二班的重复排序现象。这是特有的个别现象。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积极响应中央“深挖洞”的号召,在后背青龙山上担土挖山,修建体系健全的防空洞,其中教室、办公室、会议室、生活用房、二层小礼堂及环廊、阳台甚至跑道,一应俱全。全部建筑工事达二千二百余平方米,可供上课、办公、实验、百米赛跑和武装射击之用,是当时平战结合的典型。上级部门在学校举行人防工事展览,1974年至1975年两年时间,全国各省市、各行业的代表来校参观、指导的人络绎不绝,据当时不完全统计已逾万人次,时中央领导张才千亲临参观指导过,可见影响之大。

  创办校办工厂也是当时一件大事,第一任厂长是物理教师刘成祥,有工人十七人。该厂首先制造灯炮,后来改产二氧化硅,年产值最高达二十七万元,后一再转产,至九十年代中期因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遂告倒闭,部分工人转为学校正式员工,部分工人走向市场。

  此外,学校还试办了二处农场,因管理及人事等各方面原因都无果而终。

五、兴局

  文革以后,衡阳市人民政府拨款近三十万元兴建了一栋四层教学楼,有教室二十间,其中辟有音乐教室一间,学生阅览室一间;另建五层楼房的职工宿舍一栋,计三十套,两处建筑面积共约五千平方米。

  随之学校行政领导恢复校长的名称,先是吴田任校长,后来吴他调,王会安继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各项工作日益振兴。1981年上期成立校党委会,两年后又改为支部,再两年恢复党委会。市教育局副局长唐佐芳任党委书记,王会安任副书记兼校长。学校大力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肃清极左思想,修正冤、假、错案,恢复受迫害教职工的名誉,教师队伍精神面貌重焕青春,工作激情勃发,昔日“臭老九”成了无产阶级先锋队战士,许多教职工感佩于心。

  学校加强内部管理。撤销年级组,恢复教研组,强调同学科教师共同教研,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狠抓课堂45分钟的教学质量,强化课外辅导。同时大力添置教学设备:气垫导轨一台,学生示波器十二台,书写投影仪三台,二等分析天平二台,收录机数台,晶体管图示仪一台,生物显微镜二十台,16毫米放影机两台……设备一次性添置之多之先进在当时各学校中是很少见的。成立团委会,由党委成员担任书记,负责团的具体工作。1982年全校团员共计401人,校团委获1982年全市“优秀团委”称号,次年获全市“文明办公室”称号,与教导处合办《新风》,定期印刊,表彰先进,鞭策后进,为新生事物推波助势。大力推举表彰模范学生、三好学生,造成浓厚的良好氛围,促进教育工作的开展。

  学校在体教育工作亦取得了长足进步。1979年冬在附近单位支援下,在青化山脚下运走一万多方土,开辟一个四千多平方米的操场,配备相关体育设备设施,为国家节约一万五千余元。从恢复高考至1983年,共为高校输送了二十余名高水平的体育人才,有二人代表湖南省出席全国性学生田径、游泳比赛,取得骄人成绩。有十二人在全省“篮球、田径、游泳、无线电测向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如1977年全省业余体校女篮比赛获第四名,1978年获男女篮球全市第一名,田径总分全市第一名,1979年全国田径总分第二名,1980年获全市田径总分第三名;1978年参加全省青少年无线电测向比赛,衡阳市地区荣获冠军,全队八名队员中,我校占了四人,1983年参加了全省青少年无线电测向比赛,荣获第二名;1978年在全省游泳比赛中获第一名;1983年至次年,连续两年被评为“报飞”先进单位。

  对青年学生进行青春期卫生和晚婚教育取得重大进展。1978年举办“青春期卫生展览”,参观者达一万人次。同年西安电影制片厂在我校拍摄《青春期卫生》科技影片在全国发行。与此同时,学校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我国开创人口教育的全国十所中学之一。1983年副校长董德风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视导小组去东南亚四国视察。1984年该组织代表美国人考夫曼小姐来校作了人口教育方面的视察指导,对学校人口教育、青春期卫生教育赞誉有加。

  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1979年至1980年,得到第四设计院的帮助,打了一口深达134米的水井,解决了当时饮用水困难(在此之前,青化山有上甘岭之称,极言其缺水)。1984年兴建一栋五层实验大楼,总面积为1500平方米,同年兴建一幢教工宿舍,共二十套建筑面积约为800平方米,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工住房困难。

  1984年3月学校领导班子有过大的调整,自文革结束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学校获得高速度发展,编制被定为副县级,并被确定为市重点中学,出现了空前繁荣兴盛的局面。王会安校长调往市二中,由罗焕标接任,其他校级领导也随之变动。经过调整后的新领导班子在原有基础上带领全校师生向前跨进了一步。教学改革继续深化,成绩斐然。很多教师在各项评比中获得荣誉,物理教研组在刘成祥的带领下有很大进步,刘成祥于1989年9月被评为全国劳模,陆萍等人在全市初中语文教学改革课中分获得第一名、第二名的好成绩。高一学生汪劲松在1987年湖南省中学生光化比赛中获一等奖,并代表湖南省去北京参赛。当年学校高考人数比居全市前列,前十名有四名被该校学生包揽。

  人口教育在关端生老师的努力下,继续取得好成绩。1986年举行一次大型的人口教育展览,来校参观者达11000人次。1987年参加湖南省中学生人口教育知识选拨赛,荣获集体第一名,又代表湖南省去北京参加全国中学生人口教育知识电视大奖赛,该校队员黄赳赳胜出。

  添置图书、仪器。新购图书2000多册。联合国教科文赠送、市仪器站下拨了一批教学仪器,计有照相机一台、录相机二台、彩电三台、电脑23台、收录机二台以及其他实验设备。

  整修扩大运动场,增加面积一千平方米。整修校舍,市教委拨款30余万元,将1960年竣工的教学楼和办公楼中的木质楼板,换成水泥预制楼板,并把墙壁全部粉刷一次,学校容貌为之焕然一新。

  体育教学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1985年获全市女篮赛第二名,田径第三名。次年获全市足球赛第一名,女篮赛第一名,1987年获全市女篮赛第一名。在1985年全市中学生无线电测向比赛中,获全部六个项目的第一名。

  工会工作有所加强。校工会曾被评为全国两个重点基层教育工会之一(另一个是广西榆林中学),工会主席刘灵醒曾任省教育工会委员。

六、困局

  1988年罗焕标退休,向安仁任校长,四年后,赵耘禾接任,再四年,黄绵解继任。九十年代中起,第一次改造了校大门,新建一栋三层办公楼,办公条件有所改善。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由于学校办学观念陈旧,教学设施日益老化,应试教育体制下的种种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学校教育教学一度走入低谷。学校的领导班子及时调整了办学方向,先是与湘运联合办学,走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路子,未果,后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学校实际情况,确定了“全面特色,合格加特长”的办学方向,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确定以体育和科学教育为特色。1999年时任校长谭谦益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多方筹措了600多万元之资金,改造了中心花园,修建了新的科技楼,装备当时一流的理化生实验室、计算机房、语音室、多媒体教室,添置了6万元图书。他提出“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的教育理念,大力发展特色教育,传统优势教育,保持了体育教育和科技教育两大特色。

  1999年学校被列为“湖南师大体育学院实验学校” ,进一步拓宽特色教育路子。1997年和2000年学校运动员参加省“八运会”和“三青会”获九金五银,其中学生肖劲宇一人独得四枚游泳金牌。2000年校女足参加省华晨杯中学生足球赛获第二名。从1991年至2001年的十年间,校篮球队获市中学生篮球赛冠军6次,亚军4次,校田径队获市城区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名5次、亚军4次,校田径队获市城区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名5次、第二名3次,学生个人项目获冠军78个。共有52名体育特长生被大学特招或录取。学校1997年被评为湖南省“群体工作优秀学校”,1999年被评为省贯彻《中学生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

  学校重视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活动,配备专门的科技辅导老师,每年拨给一定活动经费。科技辅导老师欧阳翔云2000年被省教委、省科委评为“优秀科技辅导员”。学生“三小活动”(小制作、小论文、小发明)作品在市级获一等奖8项、二等奖12项。2000年至2002年学生科技作品获省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五项。2000年学校被评为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先进单位。”

  学校长期以来重视德育工作,依法治校,以德治校。近十多年来,学校团委10次被评为市“先进团委”,2次被评为市“学雷锋先进集体”和“学赖宁先进集体”,1991年被评为省“先进基层团委”,1991年被全国少工委评为“学赖宁先进集体”。学校2000年被评为市“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示范校”,2001年被评为市“一星级文明单位”,9次被评为市、区综合治理先进单位,1998年被评为市“综合治理模范单位”。

  学校提出教研兴校,高度重视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鼓励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近几年,教师论文每年均有数十篇在市、省、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或获奖。1998年青年教师周虹云在全国数学调赛课中获全国一等奖,这在当年湖南省仅此一人。

  学校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把素质教育作为立校之本。1997年,学生吴月等三人代表衡阳市参加省“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知识电视竞赛”获二等奖。自1990年以来,学生参加学科奥林匹克竞赛获国家级二等奖2个,省二等奖20多个,市一等奖40多个。学生参加市级演讲、艺术类竞赛获市一等奖10多个。2000年学校被评为市“优秀学校。”

  九十年代十年间,计有钟谦、谭俐俐、严开莲、匡爱英、谭德和、尹艳、肖洁和聂智辉等人被评为衡阳市优秀教师或省优秀教师。市六中培养的毕业生,现在遍及国内外各地,如已在清华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的胡明伟;在北京广播学院任教的朱启良;在中日友好活动中心、架起中日友好桥梁的使者吴常春;留美博士罗小段;英国皇家学会院士胡小霞;清华大学任教的刘秋生教授;应邀去加拿大高校讲学的纪叶和王安东;在深圳股市出任老总的周国红博士……许多人已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

  发展的背后潜伏着严重的危机。十多年来,学校一直未得到市教育局的较大投入,同时由于种种原因,在职和离退休教工人数高居市直学校之首,人头经费开支太大,让短缺的经费更加紧张。1998年学校搬运了家属区内一座小山,平出了土地修建了二栋共计48套教工宿舍。在教工集资建房、福利分房末班车的过程中,学校开始背上沉重的债务,运转艰难。三栋黄瓦沙墙破旧的教学楼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迅猛发展,室内粉壁翘转剥落,一些地方两天水渍渗漉,灰暗的墙壁吸食了几乎所有的光线。因资金短缺,早先清出的学生公寓地长满了荒草。校门开坼,无力维护,存在着重大安全隐患,严重威胁2000多名学生的安全。教育教学质量迟滞不前,招生形势严峻,生源紧张。

  此时,学校已负债500余万元,连正常运转几不可维持,而市重点中学重新挂牌验收工作却迫在眉睫,广大教职员工忧心忡忡,学校发展处于重大转折关头。

七、活局

  2003年3月,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调整学校领导班子,谭谦益调往市八中,黄飞华接任。

  上任之初,面临严峻的形势:校舍陈旧,硬件不硬,软件不软,连一千元的正常教学开支都拿不出来了。在全面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当时衡阳市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黄飞华带领全校教职员工,从实际出发,审慎决策,大胆推进,全面丰富学校文明内涵,提高学校文明品位,建人民满意学校,办人民满意教育,争创一流名校,适时提出“三抓”工作思路,即抓改造、抓管理、抓质量,仅用短短五个月时间就从根本上改变学校校园环境的落后面貌。

  全面彻底改造校园环境。新建一幢六层2600平方米共24间教室的教学楼,一幢五层3000平方米可容纳近600名住校生的学生公寓,一个20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000人就餐的学生食堂及配套设施,改造了一幢四层共20间教室的教学楼。拆建危险开坼的校大门,把60余年来连结在一起的家属区和教学区成功地分离。改造6000余平方米的校园文化十字广场,把主要路面全都铺上花岗岩地板和广场砖,圈成了17个草圃或花坛。从整体上重新规划校园格局,使其更趋合理。学校由落后破旧的状态,几乎一夜之间变成花园式的单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硬件设施的建成,为学校的发展和腾飞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接着,黄校长对学校展开了大刀阔斧的治理整顿。

  以制度管人立校,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从学校实际出发,发布简便易行的“校长一号令”,出台“教学常规检查办法”“文明教师日常行为规范”“教师忌语”“岗位津贴方案”“职称评定方案”“中考高考奖励方案”“全员聘任方案”等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热忱和工作积极性,强化“我是六中人”的主人翁责任感,奖优罚劣,奖勤罚懒,树立正气,驱除邪气,教师的学校认同感空前加强,责任心大大提高。

  加强学校管理网络建设。制度从墙上走下来,从口边走下来,关键在于实施。学校精心构建“党委——校长室——各处室——年级组——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学生”信息直接沟通,一点速达的校园管理信息网络。它杜绝条块分割,而是一处生动,各处感应,保证规章制度从纸张到产生活力的畅通,便于各方及时捕捉信息,对应开展自身的活动和工作。

  建立书记帮困基金。因贫困而失学不是文明,为了使每个学生都不因贫困而失学,学校采取师生捐助的方式分步建立了由书记掌握的“帮困基金”,主要是用于支助那些品学兼优、家庭确实困难的学生,让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告别陋习树新风。这是当时创建文明城市一个重要着力点。学校组织一个2600余师生共同参加的大型“告别陋习树新风”的大签名活动。告别陋习,争做文明市民,领导带头,从教师开始。学校成立了德育领导小组,制定了师德教育方案,着重加强师德教育,提高教师文明素质,大力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开展了“创建职工小家活动”和“创建文明办公室活动”,给近二百个教职工每人印发了“文明教师日常行为规范”、“教师上课须知”、“教师忌语”等资料,并组织专题、专场学习、讨论。要求上课用语文明,不拨打接听手机,服装大方整洁,不吸烟,不乱丢乱扔等等,细化到了教师工作的方方面面。学校组建校学生会——年级组学生分会——班干部管理体系,由团委、学生处直辖领导。印了2600余本《衡阳市六中学生必读》发至每个学生手中,并召开主题班会落到实处。组织流动、固定文明卫生检查岗,坚持每天都检查督促。严格的养成教育终于慢慢地成了学生自觉的文明习惯。

  成立业余党校,开展一帮一活动。党校吸纳优秀学生入校,通过理论指导课、校园实践课,大力提高学生素质。校党委组织在职五十余名党员与困难学生结成“一帮一”对子开展帮教活动,让困难学生(学习困难,纪律困难)感到大家庭的温暖,积极上进。

  改革机构设置,撤消政体处,增设学生处、体艺处。2003年,在校史上,首次成建制地开设了二个美术班培养特色人才。

  经过全体教职工的努力工作,当年成功地通过市重点中学重新挂牌评估验收活动。此次成功凝聚了人心,挽救了学校的持续稳定的发展,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次年学校压缩初中办学规模,扩大高中办学规模,由于办学质量提高,生源丰富,在校学生人数迅速增加,由原来的近2000人增加到2600余人,社会声誉从最低谷迅速上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这些巨大的变化和成功被衡阳电视台、衡阳日报以“人本六中”为主题作了连续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校长黄飞华的先进事迹被人民日报收录在为庆祝建国55周年而编纂的《盛世中华·华夏儿女》一书中,中国教育报以《挑战薄弱学校的“常乐者”》为题详细报道了他的感人事迹。

  经过一年来开创性的工作,学校获得很大的发展,教育质量打破徘徊局面,迅速上升,也涌现出了许多先进个人,如2004年龙平鸽被评为市优秀教师,立三等功;同年9月张晓萍老师因事迹突出,被评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目前,全校教职员工在为建一流名校而努力奋斗。

附:

历任学校领导名单

杨锦云(校长)1941——1949   

王  琪(党支部书记)1954——1957

黄百韶(支书,校长)1958——1960

欧阳云连(支书)1960——1961 

李兆璜(校长)1961——1963

王丽君(支书)1964——1966    

邹济民(支书革委会主任)1970——1974

邓达顺(支书、革委会主任)1974——1979

苏克勇(书记)1979           

吴  田(校长)1977——1981

王会安(校长)1981——1984   

罗焕标(校长)1984——1987

向安仁(校长)1987——1991   

赵云禾(校长)1992——1996

黄绵解(校长)1996——1999   

谭谦益(校长)1999——2003

黄飞华(校长)2003——2006




版权所有 © 衡阳市第六中学 

版权所有 © 衡阳市第六中学 

湘ICP备16008769号-1